我十四岁了,却还像个孩子一样整天活蹦乱跳的。可是经过
那一次扫墓,我变得不一样了,变得懂事了,
长大了。
那是清明节的早上,
爷爷和
爸爸准备去扫墓,而从小到大都没扫过墓的我起了好奇心,缠着爷爷和爸爸要去。爸爸说我每次都会把
衣服弄脏,要我留在
家看
电视。可是我这像猴一样的性格,怎么
可能坐得住?于是,我在他们出
门后立刻就跟了上去。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墓地,突然听到了一阵哀歌。我循声望去,一位五六十岁的老婆婆正跪在地上哭,旁边的小伙子一直在安慰着老婆婆。他
手里拿着绢
花,样子令人心疼,眉毛微微地下垂,
眼睛失去了光彩,眼角有一丝泪花快速划过脸颊。手中的绢花在微
风中轻轻摇摆,像是在哭泣,又像是在叹息这一幕是多么地悲伤。
我跟着爷爷来到老太的墓前,爸爸把墓上的灰尘洗
干净,再用干纸轻轻地擦。我用旁边的扫把把墓前的灰扫开,铺上干净的宣纸。我知道,宣纸是为老太铺上一块地,老太就会在这一块“地”上,
等待我们烧纸钱给他。
爷爷跪了下来,我也跟着跪下来,叩了三个头。爷爷和爸爸渐渐地红了眼睛,爷爷不停地抽泣,好像有太多
心里话说不出口,爸爸则在一旁泣不成声了。
突然一转眼,我
看见了爷爷的头发已经半白,爸爸的眼角也出现了皱纹,这些白发和皱纹都显现出一个字——老。我一下子悲伤起来,担心爷爷会越来越老,担心他会不会突然不
认识我,担心他有一天会离我而去。一想到这儿,我眼眶一下子湿润了。
我终于知道,人总会老,总会离开。我要
珍惜,要在爷爷老之前让他安心,我不能再像个
小孩子一样了,我要长大了!
老师点评:
作者能够将随笔的素材积累起来,适时地用到考场作文当中,非常好!这也是我们进行随笔教学的目的之一。纵观同一素材的这两篇文章,该生有明显的进步:一是重点更加突出了,能够详细描写扫墓的人而不是
路旁的花;二是人物描写更加详细了;三是主题更加鲜明了,随笔中并没有写出
自己有什么深切的
感受,而在后文中已经明显表现出了对爷爷老去的惧怕和自己要长大懂事的企盼。当然,这篇考场作文也是有缺点的,如写旁边扫墓的老婆婆和小伙子有何作用呢?要不要在后文有所呼应呢?另外,随笔中写到去的路上流连于花丛的
美,也可以用在本文中,但最后在文章结尾有个呼应——回来的路上还会那么单纯烂漫吗?
(指导老师:黄迪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