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哪儿,
家就在哪儿。
--题记
小时候,家很具体。
那时的家园,是用泥捏的村子,是一个土坡、一滩河
草、几尾青
鱼,是一
家人的饭桌,是几颗玻璃球,是
小伙伴的争吵,是爽朗的笑声,是
树上的
鸟窝、
蝉鸣……
那时,脚很小,走不了太多的
路。家也很小,没有太大的地方。
那时,家很穷,屋子很老,窗子很小,
阳光洒进来,清
风拂过脸庞,
陪伴着
我日复一日的
快乐。
那时,家的意识很浓。
夜晚,站在远处,远远地望着灯火如豆,就能清楚地认出家的方位。一次次,迎着那如豆的
灯光敲响家
门,看到那
熟悉的笑容,熟悉的
温暖,心,一下子变得很静,很轻,也很暖。
后来,又有了家--城里的家。
脚长得大了,路走得远了。家,自然就远了。
那时的家,是窗明几净,是红木家具,是名牌家电,是柏油
马路,是五彩变幻、彻夜不灭的路灯。有时,站得很近,却找不到
回家的路--仿佛到处是恍惚的光,陌生的脸,冷漠的笑。
那时的家,很具体,又很模糊。
那时的家,有门牌号。那时的家,却没有方向,只有数字般的
记忆。
那时的家很硬,没有土地般的柔软。所有的家都很硬,所有的人也是。
就在那个时候,
明白了什么都会消逝,土捏成的家,也会因
岁月而风化。
再后来,坐了火车--家就更远了。家的概念却莫名其妙地清晰起来。家,成了实实在在的东西。
这时,家似乎变成了忘却,忘却
过去,
因为前面有很多路,家在每一条路上。家,
原来不再是物质,它浸渍在心里。家是五天才到的邮件包裹,是在天气
变化时提前打来的
电话,是亲人的深情嘱托,是一家人的绵绵不断的
思念与
牵挂……
多年后,此时的我才明白,对于家,我们仍是懵懂的孩子。
懵懂的孩子知道了懵懂的道理:
心在哪儿,家就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