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别的地方
冬天的饭桌上有没有
年糕,
我记得在我小时候,年糕是很常见的。早上,碗里放一整条年糕,上面浇上粥,加上一点自
家腌制的咸菜,可以算是一份不错的早餐了。中午的饭桌上也会有炒年糕这道菜。将切成块的年糕蒸熟后,再放入锅中用糖
水过一遍,有时还会放入玉米
一起翻炒,炒熟后用盘子盛上。这样,白的黄的,搭配颜色鲜艳,吃上一口,香糯滑口,真是一次视觉和味觉的盛宴。
走在大
街上,
路边小摊上飘来不同的
香味,我每一次都会径直走向一个卖油炸年糕的摊前,买上两
根年糕。那家的年糕是自家做的,
味道正宗。摊主是个长相憨厚的大叔,很
热情,炸年糕也有
自己独特的
方法。别家的摊主总会在刚打开煤气灶时就把整条年糕放入油锅中,而他不是,他在油锅嗞嗞起泡时才将一块年糕放入锅中。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而他不焦不躁,不慌不忙,仿佛他
手中拿的不是年糕,而是一件艺术品。待年糕表面呈焦黄色时,他左手拿钳,把年糕轻轻地夹出来,右手从旁边的箩筐里拿一根竹签,从年糕底部慢慢地穿入,再放在油锅旁的盘子里,在上面刷一层酱,可以选甜的也可以选辣的,刷完后递给我,还不忘说句:“小心烫!”我小心地接
过年糕,小口小口地咬起来,真的是在品尝一道
美味佳肴。
我的
家乡有一个传统,腊月时,人们总会去打年糕。先将晚稻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浸泡,四五天后,捞出沥干,便可以拉去加工坊加工了。
我小时候跟随大人去过加工坊。加工坊离
外婆家比较远。糕,高也,预示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一到腊月,打年糕的队伍
特别庞大,我们天不亮就得起床去排队。不过这一路对于我来说是惬意的,坐在人力板车上,吃着从家里带的热乎乎的饭团,摇着双腿,随手扯下路边的小
树叶子玩,轻哼着歌,不知不觉就到了。
打年糕的人不少,大多数都是外婆
认识的乡里乡亲。他们会帮助外婆将桶从板车上搬下后再搬到加工坊内,还有人会过来摸摸我的头,亲昵地说道:“这孩子又长高了!”接着又会进去帮助外婆打年糕。看着一粒粒米变成一根根年糕出来的时候,人们是
开心的,感觉自己的
努力有了回报。
刚打出来的年糕要放在竹排上晾一会儿,直到表面晾干,变光滑了才可以收。每次晾
晒年糕时,我的
眼睛就会直勾勾地盯着竹排上的年糕。这时外婆总会善解人意地从竹排上拿一根给我这个小馋
猫吃。我用洗净的小手捧着年糕,张开嘴一口咬去……
现在,我
长大了,忙于学业,很少去加工坊打年糕了。但我很
怀念和外婆去打年糕的
时光,怀念那些有年糕的日子,
因为那里有
童年的
回忆,有唇齿留香的惬意与舒畅,有对“民以食为天”的天然推崇,有邻里
互助的热情,还有浓浓的年的味道……
简 评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尤显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大的有南北菜系之分,小的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
小吃。本文小作者写
记忆中对年糕的
感受,侧重写小摊年糕的做法讲究和小时候跟随外婆去打年糕的
经历,这些都有着深深的地方特色烙印,是作者
美好童年的回忆。结尾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章亚玲
老师 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