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巨匠的声声诘问振聋发聩,昭示了
我们这个时代的困境:科学成为了我们这个
孤独星球的冰冷巨镜,人们沦为了只有速度而没有温度的机器,看着镜中扭曲的镜像而迷失了
自我和
道德。
在我看来,如今科技的沃土之上,亟需人文之
花的绽放。
科技进步与道德沦丧表面看似无直接联系,但科学所崇尚的技能的培养无疑造成了人程序化、机械化的刻板,唯“技术至上”的思维,抹杀了感性,放逐了情感。我们正在一步步走向
爱因斯坦的预言:“
人类比他们居住的星球冷却得更快。”霓虹迷乱的今日,每个人成了按程序运作的冷冰冰的“机器”,谁还会顾得上仰望头顶的
星空、俯察心中的道德?
前段
时间沸沸扬扬的“复旦投毒案”随着林森浩死刑的执行而告一段落,而林森浩作为“去人性化”的“精英”典型,不正是技术思维的牺牲品吗?具有完备的知识却致命地缺乏了对
生命的基本
尊重,这难道不是科技最致命的贫瘠之处吗?想起了爱因斯坦曾有的告诫:“光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
和谐发展的人。”
其实,冷静下来
思考的我们也清晰地
认识到科技与人文、道德并非完全对立。技术进步打破了重复
劳动的生存桎梏,让我们得以去创造、去思考,但同时,我们还要去丰富与滋养我们的道德
世界。
正如蒋勋在《
生活十讲》中反复倡导的那样,要从“机械魔咒”中跳将出来的最好
方法是在全面利用科技培育的沃土之上,用绘画,用文学,用
美,来让人文之花抽枝发芽。
人文内涵之于科技,正如花之于
春天;美之于人文
素养,正如朝露之于鲜花。龙应台曾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
宁静透彻的观照。”在思想的沉淀之外,这份观照让我们求索内心,柔化了我们硬化的
心灵,从而对人性又多了一份
宽容与接纳。
同时我们又要破除单一化的思维,从多个角度而非单极的“科技至上论”来审视复杂变幻的世界,否则难免倒向实用主义与利己主义。
愿人文之花让科技得以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