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
康德曾说:“我敬畏者唯二,一为头顶深邃星河,二为胸中道德准则。”孟子曾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然而面对只偷一根香蕉而受到处罚的男子,有人说,处罚量刑过重。在我看来,这种说法不仅是对善良与正义的背叛,更是对规则和约束的漠视。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限制之中。”卢梭在《社会契约记》中阐发了关于约束与规则的真谛。由于人类基因中与生俱来的群性,我们成为了少数深谙利他原则的种族。而正是人类有别于低等生物的道德意识,将所有善行约定成为规矩。遵守乃至维护规矩,我们是宇宙间唯一的会思想的苇草;违反乃至漠视规矩,人类则无异于衣冠禽兽。如果今日我们因为怜惜这位男子只偷了一根香蕉而赦其应有的处罚,明天,我们又将纵容何种恶的蔓延?因为规矩不容置疑,所以罪行无法被原谅,这是人类为自己的尊严设置的底线。
执法严格,才能体现法律的威信。“治乱世用重典”,而对危害极大的犯罪活动,只有严惩,才能让游走在理欲边缘的人醒悟。苏格拉底在被雅典公民们杀死之前有三次逃走的机会,而他都拒绝了。因为他认为作为一个雅典公民,他有义务遵从法律,如果苏格拉底——一名贤者让法律无法执行,那么雅典人民自诩的法典就将是一张废纸。偷香蕉的量刑,正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明白了即使这位男子只偷了一根香蕉,但他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就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若使人无欲,则人人为君子,然而人性是善恶并存的,必须用法律澄清,才能使流水清澈,不污世,不浊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位偷香蕉的男子是不幸的。他将为自己的恶念付出代价,而对于我们来说,又是有幸的,因为这个人不是在座的每一個人,而我们也能借此明白法律的道义,明白只有正法,才有清流。
“读史明志,面向未来”。我们珍惜这个遵守规矩的时代,重视法律的权威;加入世贸组织,我们懂得合理利用规则可以创造收益,获取好处;签订《核不扩散条约》,我们谨记规则对全体人类的深远意义。这是一个规则的时代。
偷香蕉事情虽小,但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尊重规则,铭记规则,书写规则。最终,你会受益于规则。
教师点评
“情与理”本是老生常谈,然而作者却能从中受到启发,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一个“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形象易懂,一语中的。值得称道的是,本文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运用自然,丝毫没有障碍隔膜之感。作者以真情、真心、真思想贯通全文,故而能以典故来做“我”之注解,左右逢源。写文章当有一“我”在,以“真”运笔,方能出言有力,气脉酣畅。
教师亮分
基础等级36分+发展等级15分=51分
第2篇:法则,理胜于情
四川绵阳一男子,潜入一女子家中行窃未遂只拿了一根香蕉充饥,因太困在女子家中睡着,后被当场抓获,判刑两个月。有人为其鸣冤,认为法律太过严苛,而我认为不然。
法者,理胜于情。男子虽只“拿”了一根香蕉,犯罪情节轻,本不该给予重罚。乍一看,两个月的监禁也的确让人难以接受,为其鸣冤也可以让人接受,可追其缘由,男子入室行窃,明显带有严重的犯罪目的。所以,并非法律严苛,也并非执法者不近人情,法律当前,理胜于情。
孟德斯鸠说:“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诚然,犯罪之后倘若只是从轻发落,那是对法律的不顾,更是对所有人的威胁。当然,罚的目的,也从来不是让人受尽折磨,也不是为了限制他人的自由。而是有了法,才有法律高悬于顶的尊严,才有人时刻警醒的敬畏。法律,更像唤人回头的老者,一段谆谆教导将误入歧途之人拉回正道,故法律既有铁面无私的理,又有润物细无声的情。
法律,理胜于情。面对罪行,秉公执法,不掺杂人情,此谓理;面对罪人,施以教诲,此谓情。法律如一座天平,于情于理,适当适量,不过分也不过轻,适度的处罚恰好唤回浪子最后的良知。为男子鸣冤的人,更是出于同情,出于單方面的考虑,只有心中揣着理与情的天平,才能做到于情于理,适当适量!
严明处罚,方有法律的尊严,严明处罚,方有人心的敬畏。没有严罚的法律如纸上空文。只有严明处罚,才能整顿社会的不良风气,只有由法伸罚,才能有政治清廉的一天。新加坡对环境破坏之徒处于重罚,随地吐痰的代价是2000元罚款,15天监禁,如此严法成就了“世界花园之都”;美国颁布的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汽车不安置处理器的司机,罚金相当于一个家庭一年的收入,处罚之重让人咋舌,于是条条大路无黑烟。可见,严罚从来不是故意加于犯罪者折磨,更不是故意为法律镀上神威;法者,虽理胜于情,却从不将情抛之脑后,而是为了建设更加清明的社会。
法者,对微小犯罪防微杜渐,对巨大犯罪打击并杜绝。法者,理胜于情,别为它的铁面无私而心怨,也别抱怨它的不近人情,为一个更加清廉的社会,请原谅它将理置于情之前。
教师点评
文章的论据新颖而精当,表现出作者丰厚的积累。文章具有思辨性,如作者提炼法律下的人情的观点,从法与情需要兼顾的角度展开,并引用大量热点材料加以佐证,论证深入。本文另一个亮点在于立论的中正严谨,并非非黑即白式地肯定“法”,否定“情”,而是在肯定了法的意义之后,高屋建瓴地论说“情”的价值。
教师亮分
基础等级37分+发展等级17分=54分
第3篇:正法清流
四川一男子因偷了一根香蕉。被判拘役2个月,缓刑6个月,并处罚金1000元,引发社会争议。反对者认为,不过就是一根香蕉,不免小题大做;支持者认为,杀鸡儆猴,重罚威慑偷猎者。而我认为,这场案件折射的不过是法律尊严的伸张和对法的敬畏。无罚,法律不伸;无禁,敬畏难生。
前段时间,柴静的私人纪录片《穹顶之下》席卷网络。片中揭露的事实令国人心颤不已。众多重污染、高耗能企业,在国家环境部三令五申要求安装排污设备否则罚款的情况下,仍立着高高的烟囱向洁净的蓝天输送黑气,仍架着长长的水管向清澈的河水排放污水。问之为何?企业负责人闪着狡黠的眼光道:“罚款数量不及一年排污设备运行消耗的十分之一。”哀哉!痛哉!法律的尊严惨遭践踏,对自然、对法律的敬畏泯然不见!难道,真要待到中国流完最后一滴洁净的水,耗尽最后一抹绿,国人才能意识到遵守法律、令行禁止、敬畏自然的重要性吗?所以,惩罚是必需的,禁止是严厉的,唯有如此,不法分子伸出的罪恶之手才能被斩断,法律才得伸张,敬畏才能油然心生。
严明处罚,法显权威;强令禁止,敬畏自生。没有严罚的法律犹如纸上空文,无禁而生的敬畏沦为口中笑料。罚,是伸法的支撑柱石;禁,是生敬的维系纽带。美国颁布史上最严环保法,汽車不安置过滤器的罚金是家庭一年的收入,于是条条大路无黑烟,摇身一变成景点;新加坡重罚破坏环境之徒,随地吐痰的代价是2000元罚款,15天监禁,于是,赤道小国建设为花园城市,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造一座美丽城市需要法与敬,造一片美丽心灵更离不开法与敬。法由罚伸,敬自禁来。为肃清风纪,整顿吏治,近两年我国严格展开的廉政建设正完美的诠释着“法”与“敬”。遵守法律,是以行清廉之风;敬畏人民,是以公而忘私便民利民。而廉政建设得以大力推行的根本,正是严明的处罚。大到国事,小如已身。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我们便始终接受着诚信教育,拒绝舞弊的师嘱。这乃是对知识的敬畏,对公平的敬畏。而此,又离不弄学校对考风的肃清。
“偷香蕉事件”正是诠释了“法”与“敬”的深刻内涵,但是罚的目的,从来不是教人受尽折磨;禁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夺人自由。罚乃为法,有罚,才有法律高悬于顶的尊严。禁乃为敬,有禁,才有敬畏使人时刻警醒,愿“罚”可伴“法”,“禁”足生“敬”。
教师点评
写文章要有现实意义,要言之有物,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是也。本文的可贵之处正是作者的时代意识。文章从材料出发,提炼出正法清流的时代命题,进而又对执法严格的意义,以及人们对执法严格的误解加以辨正,目光敏锐,思路清晰,此非善思博学之人不可得。作者能够突破学校生活与书本知识的局限,展望前沿,可谓见识不凡。
教师亮分
基础等级38分+发展等级17分=55分